观点 | 让医学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患者——上海交大医学院推出“双百人”计划,推动临床医学学科转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记者 董少校
近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动临床医学学科转型发展,成立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瞄准青年医生群体培养“研究型医师”,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将中国的病例资源转化为临床研究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急!临床医学学科需要转型发展
要说成就和实力,上海交大医学院当然有自豪的理由:从2011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连年名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一,在教育部学科评估、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中,该院临床医学学科多年位居首位。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有种强烈的危机感。他发现,医学界很多人一说医学研究,就讲细胞、分子、基因层面的基础研究,对临床研究不够重视;不少医生满足于当“开刀匠”,无意做研究,或者想做而能力不足;当今临床医疗大面积采用国外的诊断标准,而基于中国本土的诊断标准非常少。
从2014年开始,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启临床医学学科的转型发展之路。陈国强在多个场合呼吁,政府的项目评估要充分肯定临床研究的价值,三甲医院要有高超的诊断、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这就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体化培育临床研究能力
上海交大医学院瞄准青年医生群体推出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双百人”计划。研究型医师计划面向40岁以下临床医生,在5年内培养100名善于开展临床研究破解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医师”。临床专职科研队伍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培养和引进100名接轨国际前沿、面向国家临床医学需求、致力于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青年临床研究人员。
上海交大医学院于2017年成立临床研究中心,整合13家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建设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教学与研究平台。单所医院开展临床研究容易面临病例不够多、研究结论不够可靠的窘况,这个中心则协同多家医院力量,起到服务与支撑作用。各附属医院也成立临床研究中心,由医学院和本医院双重领导,实现医院内外联动。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布局30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从一家单位的单中心培育项目,发展到覆盖3家附属医院以上的校内多中心项目,乃至联合系统外院校开展大型临床研究,形成了总结诊疗病例、提出科学问题、组队协同攻关的临床研究氛围。
新体系支撑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
在陈国强看来,近5年推进临床医学学科转型,唤醒了医生们开展临床研究的意识,特别是建立起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平台和机制,为医学院的长远发展准备好了肥沃的土壤,由新体系支撑的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
2018年,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起,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研究成果在美国医学会官方杂志JAMA主刊发表,作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今年7月17日至25日,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叶霜团队共3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这些研究创造了首个中国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首个低氧通路新药。此外,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皮肤再生、愈合、移植等领域,蕴含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
“发表这些顶级论文的专家正是每天在手术室、在病房忙碌的医生们,他们用心为病人服务,更是用他们的智慧在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医生的智慧与贡献。”陈国强欣慰地说。
图 / 摄图网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完—
教育信息化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
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的“科创协同”新标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新医疗与转化新模式
政策 | 实体书店与高校如何续缘——新政要求高校至少有一所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政策 | 高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陈宝生与直属高校新任职领导人员进行集体谈话
政策 | 奔着最要紧的问题开方抓药——教育部主题教育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